更新時間 2012年1月15日, 格林尼治標準時間10:43
![]() |
國際觀選團認為兩岸關係使台灣民主承受了巨大壓力 |
這個國際觀選團成員來自美、加、日、澳及歐洲等八個國家,他們選前造訪了兩大黨及親民黨競選總部,並實際觀察候選人競選過程。
他們肯定台灣是個具活力的民主社會,以及選舉的各方表現的運動員精神,但也指出台灣的年輕民主仍處於脫離過去威權的轉型過渡期,並明顯觀察到台灣專制的過去與目前仍是威權統治的中國壓力所形成的獨特國際環境。
他們說這些背景形塑了一種不公平的政治環境,並通過選舉的觀察具體指出,台灣民主面對的威權遺緒與外國影響兩方面問題。
美中兩國影響
他們表示,在中國經濟與政治實力上升之際,兩岸關係對台灣選舉過程有至深的影響力,這使得台灣的民主及選民自由公平選擇承受了巨大壓力。
在中國方面的影響力之外,國際觀選團也觀察到台灣選舉受到來自美國的影響,尤其是前美國在台協會駐台代表包道格在投票日前夕,對台灣媒體宣稱美中兩國都偏好馬英九連任一事。
曾任美國參議員及州長的觀選團團長穆考斯基,此前反駁包道格說他不能代表美國發言,並批評包道格公然介入台灣選舉作法。
除了包道格這種公開表態外,美國政府在台灣總統選舉前幾個月內,密集派出官員訪台及將台灣列入免簽證候選國等作法,也曾被一些分析員認為是華盛頓暗助馬英九連任。
威權遺緒
在台灣自身方面,這些觀選國際人士說從包括賄選等幾個方面觀察顯示,台灣的民主仍持續在轉型的過程中。
他們說,政府與政黨對於賄選採取的行動,仍顯得不夠充份及不夠有效。此外政府對權力濫用使他們相信必須採取包括司法在內的結構性改革。
這些觀選者指出威權遺緒對民主選舉造成的另一問題是競選資金的不公平,而這種政黨購買宣傳廣告的巨大不平等可以從媒體上反映出來。
他們說台灣政黨的財富與資源巨大失衡,而在競選開支管控問題很少受到關注下,形成選舉法規經常被違反的氛圍。在這個意義下選舉的公平性被削弱,因為不同政黨的資源極不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