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變,越來越多的人變得肥胖。BBC根據世界衛生組織、世界銀行、身體質量指數全球數據庫、人均國民總收入等數據,製作了以下圖表,比較在金磚五國 - 中國、巴西、俄羅斯、印度和南非- 肥胖與財富之間的關係。
馬克解讀~(文章最下方)
![](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htL6_u1oW-qxRZSYPHN65ppkJ1oxg_Aw8yNq74ffjPIv2Msc3T6nKfzBU0-qAafd5-4UET4_gzKtDJ8jKQeC4013btnF9ohCmUScqNDNlsJIgFWr5vOSgdbu5WWHxjILv_uabwjeZXMac/s400/110804100908_obesity_mock_chinese_1980.gif)
![](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gD_5uoUVRthNNFjpu454F59ShRz0-6jt0BZCtLMq2k52Ds_uXhKg5IaIK1wlhdvUeggvZFkxAXMMORTEbOg1Nnc_SO5tH51l1rx-MBwJyIEZq1HhFgKLDJ1yLRyolaTE_Aki_Dbkjgtss/s400/110804101031_obesity_mock_chinese_2008.gif)
馬克解讀:
按照這四張圖比較起來,其實國民肥胖和國民收入似乎並不是絕對正相關,以日本來看就沒有直接相關,而且南非也顯現出國民收入增加不多的情況下,肥胖問題卻攀升很快。但是如果將視野拉到整個國家文化與政治政策來看,這四張表反映出肥胖與一個地區的飲食文化、國家的飲食政策倒是有比較多的相關性。
如日本,原本的居民飲食文化就屬於非高熱量飲食,雖然地球村後日本飲食有西化的現象,但是政府注重國民的健康問題(這取決於日本企業多屬於員工終身雇用的文化,員工等於公司的資產,會被多一些照護),所以在一些飲食文化的宣導與教育上有諸多著墨,所以國民收入增加卻沒有帶來肥胖的問題。
而南非從1980年的表看起來,就屬於肥胖問題較高的地區,這或許和種族、原本居民的飲食習慣有關,加上經濟稍微好轉的加持下,政府在居民健康問題沒有特別注意,才會竄升快速。
而美國就屬於典型的例子,居民的肥胖與收入呈現絕對正相關,這也反映出美國的多元文化,因為這個國家是諸多人種融合而形成的,他能接受各種聲音也尊重每個人的看法,加上醫療技術進步與醫療資源完善,民眾對飲食的選擇就相對放心與自由。
但是從這些比較中,我反倒感觸比較深的不是肥胖問題,而是一個國家的進步速度與差異,一樣都經過將近30年,亞洲地區的國家除了日本,幾乎沒什麼成長,這和一國的政府領導階層有相當大的關係,錯誤的政策與態度,最後苦的還是老百姓。還有一點可惜的是,台灣並沒有在這個表內,真想知道台灣這30年是如何發展的。
這些數據也展現了,不論是美國式的消費型經濟模式,或是日本式的終身雇用經濟模式,都可以讓百姓生活比較優渥,都比封閉式的政權所掌控的經濟體來的好。